<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第二式 企业特训
        信息来源: 市委办公室(市档案局) 发布时间: 2022-04-20 15: 25 浏览次数:

        企业以提升工人素质为目标,与多家高校合作建立培训基地、搭建培训平台,构建“1+N”的职业技能外培模式,推动技术工人学历提升、技能提升、素质提升,实现工人得成长、企业得效益。



        例一

        双环传动:

        “学赛训比”促提技增能

        一、基本情况

        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坚持把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总体布局,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制度保障等方面下足功夫,多渠道推动企业技术工人提技增能共富,取得明显成效。

        二、主要做法

        1.构建完整培育体系。坚持“内培为主,外培为辅”,搭建多途径员工培训发展平台和职业生涯辅导制度,三年来共投入培训费用447.45万元。制定《培训管理制度》、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和员工学习地图,形成公司“三级培训计划”以及培训课件资源库,与量子云大学合作线上培训平台,同时,建立与员工双赢双发展的绩效管理系统,开展内部标杆对比,近三年有630人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制齿工技能等级证书,仅2021年就有10个工种292人拿到“制图员”“质检员”等培训合格证书。

        2.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公司2006年开始从国内各大职业院校引进机械专业大学生,2011年正式引入校企合作模式,与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合作,成立“双环传动机械学院”,建设“产学研教育实践基地”,并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职业院校,湖南科技大学、西华大学、大连大学、台州学院等4所本科院校开展合作,与浙江工业大学建立了主攻机械制造与工业工程的企业工程硕士培训班。由于校企合作成绩突出,公司先后被授予“浙江省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单位”“365bet官网ribo88_bat365中文官方网站_office365打不开doc文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玉环市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等荣誉称号。

        3.健全赛训结合机制。定期举办“双环杯”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员工直接评定为双环工匠,给予发放技师证书和按照内部六级技能等级发放每月700元技能津贴。组织技术工人参加玉环市职业技能大赛,连续四年获得团队一等奖,多人获得大赛单项冠军及玉环市技能能手称号,一等奖获得者同步享受内部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待遇。目前,公司已培养出全国及省市劳动模范、技能大师、杰出工匠,拥有省、县、市三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三、创新启示

        启示一:校企合作提升培养专业性。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优势,让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更具系统性和专业性,让技术工人在提技能的同时强理论、增素质。

        启示二:以赛促练提升工人积极性。通过参与竞赛,能够在员工队伍中营造实干有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形成多劳多得、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让技术工人增强学习动力,收获胜利荣誉,得到津贴福利。

        例二

        永高股份:

        企业冠名班走出校企双赢路

        一、基本情况

        永高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高校院所合作开设“永高班”,进行生产设备人才定向培养。目前已成功培养四届学员共计85人,有效解决了车间技术岗位人才的技能匹配度问题,成功打造出一批年轻化、梯队化技术人才队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主要做法

        1.“双模式”提升技能。与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高校院所联合开设“永高班”,招收专业契合度高的学生进行定制培养。根据新进技术人员技能需求,分设挤出班和注塑班,采用“7天公共培训+1个月集中培训+1个月强化培训+4个月在岗培训”和“7天公共培训+2个月集中培训+4个月在岗培训”两种模式开展教学,企业方建有精益实训基地,采用实训基地技能素养教学和车间现场实操训练相结合方式,确保学员在短期内达到专业水平并具备多能工水准。

        2.“八讲师”全程跟踪。每个班级均配备主教讲师、辅助讲师和班主任八位讲师,其中企业会委派内训师进校授课,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教学。主教讲师一般为生产管理部负责人,拥有几十年车间管理和技术经验;辅助讲师为生产车间技术型主任,主要负责带领学员在车间进行实操训练;班主任一般来自人力资源中心,负责全程跟踪学员的教学、实操、记录、考核、分配等工作及长达3年的岗位应用及留岗情况。以“讲师制”推动专业化、定制化教学,进一步提升定向培养效果。

        3.“工学考”一体培育。向每位学员发放培训教材,围绕基础知识、电路知识、技能知识等专业知识开展学习,并在车间直接参与开机实操和工具使用,加快推动工作流程化、动作标准化、操作安全化、问题处理专业化。培训期结束,对学员进行笔试、实操、现场答辩等考核,通过后准予毕业。采用双向选择形式进行分配,并结合技能等级评定等机制,推动学员纵向逐级晋升。

        三、创新启示

        启示一:以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定向培训,能够让人才在“产中学,学中练,练中会”,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企业员工能力与岗位使用精准对接。

        启示二:运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和企业高水平技能人才资源打造“双主体”人才培育耦合模式,能够有效发挥校企双方特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人才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全方位提升。

        例三

        银轮股份:

        “三向结合”强化技能人才自主培养

        一、基本情况

        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自2011年6月与天台职业中专、JAC大学联合建立银轮人才发展中心以来,着力加强技能人才的自主培养,培训工种覆盖冲压工、焊工、叉车工、电工等,组织参加特殊工种取证培训达1000余人次。目前共有技能人才563名,其中技师及以上等级40名。

        二、主要做法

        1.校企结合,打造人才培养摇篮。与天台职业中专联合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地,实行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招生相结合,生产实际与教学相结合。在职业中专开办“银轮班”,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定向招募和培养人才,深化人才培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截至目前,已与学校联合培养技能人才148名。

        2.师徒结合,青蓝传承共同成长。成立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委员会,由公司内部资深师傅或者邀请外部资深专家对员工进行统一培训,实行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提高各工种员工的操作能力。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引领,开展以师带徒培训和传承,构建“基层多元化、中层专家化、高层国际化”的技能人才梯队。如省“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娄立武积极带教青年学徒,近年来培养出技能人才18名。

        3.奖补结合,激励员工自主提升。将员工技能等级与薪资相挂钩,员工获得经公司评定的技能等级后,除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津贴补助外,只要在其岗位,每月按照高级技师500元,技师350元,高级工200元,中级工100元的标准给予薪资补贴,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操作水平。技能等级证书与奖金、福利以及内外素质技能提升培训等直接挂钩,并作为员工后续职位调整和职位晋升的依据。

        三、创新启示

        启示一:自主鉴定+跟踪指导,循环赋能技术提升。职业等级自主鉴定可以让技术工人明晰自身技能水平,找准技能提升起点。师徒跟踪指导可以让技术工人实时查漏洞、补短板,精准助力技能“步步升”。

        启示二:薪资补贴+职位晋升,激发员工提技热情。通过将技能提升与薪资奖补和职级晋升相挂钩,让技术工人能尝到“甜头”,更有“盼头”,提升技能动力更强,兴致更高,形成提技促增收的良性循环。

        例四

        司太立制药:

        “订单班”量体裁衣 实现无缝衔

        一、基本情况

        司太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司太立”)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借力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人才集聚优势,为企业拓展技术研发、员工培训、发展战略研究、市场策划等项目服务,走出了一条“惠企业、强员工、促发展”的新时代地方企业发展之路。

        二、主要做法

        1.定向塑魂,打造“工匠”摇篮。一方面,以“订单班”明确培养方向。在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设置“订单班”(司太立班),依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选定教材,进行模块化实训,并在实训课程中融入理论知识和企业需求,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以“双主体”育专业匠人。秉承“共办共管”理念,校企双方共同提供教学场所和师资力量,建立新型现代学徒制、双导师教学模式,以“双主体”培育未来的“司太立工匠”。目前,学校每年为企业输送至少50名以上学生,基本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2.产教融合,打磨培育机制。一是创新教学模式。与仙居职业中专合作采取“五年一贯制”“3+2”学习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学习以药品生产技术、化工等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的教育模式。二是强化就业管理。建立“订单班”学生在公司实习实训、工作就业动态数据库,用数据模型分析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情况,通过学生实习的情况来确定未来校企合作发展的着重点。三是组织技能培训。注重对学生制药技能的训练,强化“1+X”证书制度,建立能更好适应自动化、智能化制造需要的新型人才梯队。截至目前,已完成对300名学生技能培训,其中70%的学生获得高级工证书、20%的学生获得技师证书、10%的学生获得高级技师证书。

        3.工学结合,建强导师队伍。一是以学促教。建立“校企互派”机制,实行“教学工程师”制度,由本科学历以上、富有经验的技术骨干组成企业导师团队,作为理论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二是以技促教。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引领,以核心技能为导向,建立司太立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开发实训技能项目,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三是以赛促教。鼓励导师带领职工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方式发现教学短板,激发创新动能。

        4.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从2021年开始,司太立每年捐赠5万元用于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学院教科研和学生奖助,并与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申报产教融合有关项目,共同争取教育成果奖项,以助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形成企业推动学校建设、学校反哺企业发展的共赢局面。

        三、创新启示

        启示一:引领技术工人培育成长,导师是关键。司太立立足“双主体”,建强两支导师队伍,充分发挥理论教师和技能大师的双重优势,实现“工匠精神+知识技能”多元育人,让技术工人技能培训迈上新台阶。

        启示二:实现技术工人技岗匹配,实践是重点。司太立把岗位实训作为教学培训重要模块,打造“沉浸式”的技工训育环境,学生学龄即是工龄,进入企业后无论技能水平还是职业发展都处在高起点,能更快走上致富之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