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 农村经济  > 农村经济
        刘敏强:带领渔民致富的“舵手”
        • 日期: 2023- 02- 07 11: 03
        • 来源: 台州日报
        • 浏览次数:

        前不久,刘敏强捧回了浙江乡村振兴共富带头人“金牛奖”。今年51岁的他,是个从未下过海的“旱鸭子”,和渔业打了31年交道,从海上无线电报务员到渔业合作社理事长,带头改良传统技术,转型升级产业,带领当地渔民增产增收,被渔民称为“站在岸上的舵手”。

        “干一行,爱一行,我要让渔民兄弟的事业越来越旺。”他说。

        传承改良,古老作业获新生

        “玉环的渔业可以说就是从延绳钓起家。”说起在坎门一带传承了500年的古老作业方式——延绳钓,刘敏强打开了“话匣子”,“这种捕捞方式只引诱大鱼不伤小鱼,凝结了祖辈‘不竭泽而渔’的生态思想。”

        随着时代发展,拖网作业兴起,掌握该技术的渔民年纪增长,古老的延绳钓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刘敏强决心带头改良延绳钓技术,2011年到2012年间,两次带领团队,投资1500多万元出海试捕,还前往韩国、日本学习先进的延绳钓技术,但初次尝试血本无归。“当时拖网作业是主流,别人甚至不相信我们还会用延绳钓捕捞。”刘敏强无奈地说。

        第一次试验不仅亏损了几百万元,周围同行还传来嘲讽的声音,团队中不少船老大选择离开,技改项目一时搁浅。

        不服输的劲儿也许是渔民的天性,沉寂了几年,刘敏强和团队不甘心,总结失败教训,再次踏上改良之行,在鱼饵、鱼钩和钓绳上下功夫、升级。2018年3月,单船钓渔船延绳钓技术改良成功,单船平均年产值从200多万元增加到600万元,渔民劳均分红从6万元增加到15万元。

        刘敏强向所有渔民分享新技术,包括那些曾经发出质疑声音的同行,众多面临淘汰的老旧渔船也重获新生。“当初只有3艘延绳钓渔船,现在已经发展到62艘。”刘敏强自豪地说,这是中国规模化最大的延绳钓船队。

        技改的脚步并未停止,如今刘敏强还研究智能化延绳钓技艺。

        探索创新,转型升级兴产业

        2017年,一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整治行动,让玉环渔业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玉环多家陆上虾米加工作坊因环保不达标相继关停,虾米加工所需的“小虾子”占海捕虾产量近五分之四,“小虾子”无路可销,渔民出海入不敷出,纷纷回港停产,失去收入来源。

        “这样下去,渔民还怎么生存?”合作社成员林招永直发愁,来找刘敏强商量出路。

        一场危机,也是一次机遇。刘敏强觉得,是时候推动传统粗放渔业向现代高效渔业转变。此前的一项小发明——海捕虾烘干设备,给了他和林招永灵感。

        拖虾渔船生产的海捕虾,受海上运输时间长、物理保鲜难度大等因素影响,曾经存在食品保鲜剂超标使用问题。刘敏强带领团队革新技术,发明了海捕虾烘干设备,不仅解决了该难题,还使经济效益提高了141%。

        受此启发,刘敏强和林招永“孵化”新企业,投资改装二手船,诞生总吨位4484吨级海上加工船——“浙玉渔加99999”,国内首个海捕虾全产业链海上移动加工中心也应运而生,带动产业链中拖虾渔船单船年增收60万元以上,直接辐射1000个以上渔民家庭增收。

        一子落,全盘活。2021年,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国产虾皮加工船“浙玉渔冷66666”出世,一年可实现1.8亿元的收益,带动超千名渔民增收;2022年11月,2艘大型海上加工船实现上水并投产,预计年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

        四艘“加工航母”的落成,使玉环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海捕虾海上加工中心,预计年产值达7亿至8亿元,辐射渔民5000多人,加工能力将惠及浙江沿海从事拖虾作业的渔船。

        三位一体,抱团发展促共富

        刘敏强管理的玉环市民主渔业专业合作社,是坎门拥有渔船数量最多的合作社。2016年,在坎门街道的提议下,合作社入驻当地的渔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渔合联”),肩负起全省唯一的渔业“生产合作、供销合作、金融合作”三位一体改革任务。

        “刚接手,一片零散。”刘敏强说,彼时,坎门有13个渔业村(合作社),各自开展渔业管理和服务,行政审批存在办事不全、过程繁琐、审批不快等诸多问题。

        业务整合是第一步。对一艘渔船从生产到拆解全生命周期业务,渔合联实现一站式办理,同时涵盖渔业安全管理和服务。如今,坎门的渔业合作社精简到只有2家,渔民从一盘散沙变“聚沙成塔”。

        之后,随着“浙玉渔加99999”的投用,刘敏强带领团队摸索出“合作社+企业+渔民”的合作机制。“渔合联下辖多家渔业龙头企业,覆盖海上加工、暂养基地、冷链加工等产业,加强相互合作,可以提升产业运作效率。”

        产品质量随之提高,刘敏强推动合作社、企业培育自有品牌,提升产品定位。其中,“淘海”牌玉环虾干,使其从低价贱卖“摇身”变六七十元一袋的高档海产品,带动每艘渔船平均利润增加20万至30万元。目前,渔合联还拥有“东海渔仓”“九宏”“宏昇”等多个商标。

        渔民收入节节高升,也打破了过去“融资难”的局面。“产业有前景,金融机构也愿意与渔民开展信用合作。”刘敏强说,如今,渔船抵押贷款、投资加工船的流动资金都得到金融助力。

        新投用的两艘加工船还采用“2+8”共富模式,约2000万元的20%股份由渔合联的渔民持有,渔业企业和渔民共享盈利。

        改革步履不停。刘敏强介绍:“在初级水产品加工基础上,我们计划向预制菜、深加工领域拓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