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严东权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推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建设农业强国,生态低碳是方向。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生态低碳农业作出重要部署。这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生态低碳农业的图景什么样?如何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严东权。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内在基因,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特征。”严东权认为,进入新阶段,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必须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不足的国情农情,把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约束条件,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充分考虑耕地、淡水等资源现状,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清洁净化产地环境,形成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统筹农业稳产高产与生态低碳发展
“进入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要追求保供给、保生态、保收入多目标的统一。”严东权认为,一方面要把保障14亿多人吃饭问题作为底线任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摒弃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守住绿水青山。同时,还要确保农民能够持续稳定增收,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推进优质优价,健全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科技是解决农业发展难题的第一动力。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状况下,实现农业持续稳产高产,根本还是要靠科技。”严东权表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必须要在绿色技术、绿色品种、绿色装备、绿色投入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上下更大功夫,加快科技自主创新,集成配套推广成熟适用技术模式,加快走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准确把握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主攻方向
当前,资源环境约束仍然是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突出瓶颈。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能够破解农业资源长期透支、农业面源污染、种养循环不畅、农业生态系统退化、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等难题。严东权认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要深刻把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利用、低碳排放、标准生产等内涵要求,当前要做好5个方面工作:
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退化耕地治理修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灌溉水渠配套,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旱作农业。
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以粮食作物科学精准施肥、经济作物减量增效施肥为方向,深入推进化肥精准减量。以农药品种升级、施药机械升级、规范市场销售、规范施药作业为重点,深入推进农药减量增效。以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应用为替代,从源头上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
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加强畜禽粪污高效管理,完善粪污处理设施装备,规范就地就近还田作业,加快由“治”向“用”转变。分区分作物推广秸秆科学还田模式,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加快秸秆产业化开发,实现秸秆高值高效利用。
推进产业模式生态化。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完善有机肥施用政策,推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加快生态农场和低碳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提升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推进生产链条绿色化。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农产品加工绿色转型,完善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促进绿色农产品消费,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
持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激励约束
严东权认为,大力发展生态低碳农业,需要体制机制和政策激励提供强大支撑,他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强化政策激励。结合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不断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贴制度,创新农业生态保护差异化支持措施,特别是要将地力补贴政策与秸秆还田、地膜离田、有机肥施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紧密挂钩。
加强监测评价。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建立化肥、农药、农膜生产和使用台账,完善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台账,用监测数据和统计台账对各地生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客观评价。
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培育施肥、打药、粪污运转处理、秸秆收集加工、农膜铺设和机械化捡拾等市场主体,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强化法律约束。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做法,加快完善化肥施用、农药管理、粪污治理、地膜回收等法律法规,强化环保约束,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生产经营主体的自觉行动。